政治正确毁童话——《白雪公主》
片名Snow White /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2025),别名白雪公主真人版 /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片名Snow White /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2025),别名白雪公主真人版 /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小鹿斑比,这个曾经代表纯真与自然的角色,如今已不再是那个脆弱、天真的小鹿。源自1923年菲利克斯·萨尔滕的小说《小鹿斑比:森林中的生活》,斑比曾经是迪士尼经典动画中温暖、感人的主角,承载着生死循环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寓意。但在《小鹿斑比:清算》这部影片中,它
其独创性的故事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特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心灵体验,开创了奇幻动作片的新篇章。
大家好,我是老周,一个电影发烧友。说到电影,我最爱那些“经费燃烧”的特效大片,动辄几亿美元砸在视觉上,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它们不光烧钱,还烧脑、烧心,让你在银幕前忘掉现实。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几部绝对值得一看的烧钱巨作,每部都特效炸裂,剧情也各有千秋。这些片子
大片比太空任务还要昂贵!如今,电影制作成本的飞涨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趋势,这主要归因于高昂的演员片酬、先进的CGI特效、复杂的拍摄流程以及遍及全球的巨额营销预算。这些高成本影片多数是知名IP的续集或重启,片方寄希望于通过全球票房、流媒体版权和周边商品等多元化收入
在好莱坞大片的制作中,为了追求视觉上的震撼和真实感,一些电影场景的拍摄成本高得惊人。如今一部顶级大片的制作预算可以高达3亿美元,而其中一个场景就可能耗掉巨额资金。这证明了电影公司愿意为实现导演的宏大构想而冒险,有时采用实景拍摄而非CGI,尽管这会带来更高的成本
从光场摄影捕捉的1100万道光线,到动态捕捉记录的每一寸肌肉颤动,电影用技术编织了一张感知大网,将观众的身体从影院座椅拽入虚拟战场,重新定义了“观影”的本质——这不再是被动的视觉消费,而是一场技术与肉身的深度合谋。
当电影充满了科技与狠活。年逾古稀的成龙大哥,带着一众当红80后、90后喜剧演员,还有一只一眼假的科技熊猫。给观众们上演了一场,充满了违和感打斗场面,以及尴尬笑点的喜剧电影,《熊猫计划》。即便贾冰、魏翔、史策,已经出演过很多部喜剧电影。但是正个剧情,总给人一种,
《碟1》倒挂金钩:悬空盗名单鼻尖擦地,开创“实拍美学”先河;《碟2》悬崖徒手攀岩:吴宇森镜头下长发阿汤哥,1500英尺峭壁上演“特工健身”;
时隔多年,《速度与激情7》即将重映。消息一出,社交平台上掀起一阵回忆杀。有人晒出当年的电影票根,有人翻出和好友在影院门口的合照,还有人默默转发那首熟悉的《See You Again》。
由原班人马打造的,是“阿甘”和“珍妮”时隔三十年的首次银幕重逢。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在片中采用实时生成式AI面部变换技术,将两位演员的形象进行精巧的年龄调整,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18岁时青涩的汉克斯和怀特,也能看到他们年过古稀的满头银发。
由《阿甘正传》原班人马打造的《此心安处》,是“阿甘”汤姆·汉克斯和“珍妮”罗宾·怀特时隔三十年的首次银幕重逢。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在片中采用实时生成式AI面部变换技术,将两位演员的形象进行精巧的年龄调整,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18岁时青涩的汉克斯和怀特,也能看到
迪斯尼最新推出的真人版《白雪公主》从宣布之日起便笼罩在争议的风暴中。从主演瑞秋·齐格勒(Rachel Zegler)对原版的批评,到视频被同时指责为“过于觉醒”和“不够觉醒”,再到盖儿加朵(Gal Gadot)的选角争议,这部改编自1937年经典动画的电影似乎
"中国观众最后一次为好莱坞流泪,是在2015年4月12日《速度与激情7》首映场的凌晨。"这条被转发超百万次的微博热评,道出了中国影史最特殊的情感共振。当环球影业宣布该片将以IMAX版本重映时,社交平台瞬间被"保罗·沃克"词条刷屏,这场迟到的集体悼念,不仅撕开了
继迪士尼真人版电影好莱坞首映后《白雪公主》重拍后,网上的第一批反应令人震惊——因为大多数都是正面的。这有力地印证了那句老话:评判一部电影要看电影本身,而不是看预告片、预告片或幕后花絮和抱怨。虽然仍有一些小问题,但早期反应的主要主题是《白雪公主》与迪士尼其他真人
在这个全民吐槽的时代,《封神2:战火西岐》以其独特的"魔性"气质成功登顶观众心中的"年度雷片"榜首。这部号称要打造"东方神话史诗"的电影,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用力过猛却事与愿违"。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部让人哭笑不得的"封神"之作。